免费风楼阁信息-聚凤阁官网登录入口,风楼阁全国同城官网入口,全国空降24小时服务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新文化讲堂
杨爱国:鲁迅的新文化与中国古代金石传统——兼说山东汉代画像石
发布日期:2025-08-08         浏览数:

讲座视频

杨爱国:鲁迅的新文化与中国古代金石传统——兼说山东汉代画像石

 

2025年7月26日,北京鲁迅博物馆本年度第三场学术讲座在行政楼一层会议室举行。此次讲座邀请到山东博物馆研究馆员杨爱国先生,讲题为《鲁迅的新文化与中国古代金石传统——兼说山东汉代画像石》。讲座由我馆研究室副主任秦素银主持。

 

 

杨爱国先生首先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金石学的发展脉络,以此为切入点引入鲁迅的金石研究。从战国时期《墨子·尚贤》中“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到西汉《史记》所录六种秦代刻石文;从《文心雕龙》将铭箴、诔碑列为独立文体,到北宋金石学的勃兴(《宣和博古图》《考古图》《集古录》《金石录》相继问世);从清代金石学的鼎盛(叶昌炽《语石》成为首部石刻学通论著作),直至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的系统研究,整个脉络清晰连贯,展现了金石学传统的赓续与发展。

 

讲座重点探讨了鲁迅的金石收藏与研究实践。杨老师提到,鲁迅最早接触的山东汉代画像石拓片系友人胡孟乐所赠,由此开启了他持续20年的金石拓片收藏生涯。鲁迅不仅计划编纂《汉画像集》和汉画像目录,更在艺术实践中践行“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沈雄大”的审美理念。他对拓本品质要求严苛,具备专业的真伪鉴别能力,认为汉画像既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更是现代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在《桃色的云》《心的探险》等书籍装帧设计中,鲁迅创造性地运用汉画像元素,其收藏的5100余种历代碑刻、画像拓本,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实践智慧。

 

讲座后半部分,杨老师通过武梁祠、兰陵元嘉元年画像石墓和沂南北寨村汉墓三个典型案例,深入解析了山东汉画像石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以武梁祠为重点,其屋顶祥瑞图像象征“天降祥瑞”,山墙锐顶部分刻画西王母、东王公等仙境意象,三壁历史故事则呈现人间百态,这种“天界—人间”的垂直空间布局,生动体现了汉代人的宇宙观念。杨老师最后强调,鲁迅等新文化先驱对传统的批判性继承,不仅为当时的新艺术探索开辟了道路,更为当代文化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

 

最后,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姜异新分享了对于本次讲座的心得。她指出,古人将文字铭刻于青铜器、石碑等物质载体,本质上源于中国古老的礼制文化传统。鲁迅之所以能形成如此规模宏大的金石拓片收藏体系,绝非仅出于个人雅好,更与其特殊的文化身份密切相关。在北京任职北洋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佥事期间,鲁迅因负责筹建博物馆、调查全国碑刻资源等工作职责,迎来了其金石拓片收藏的第一个高峰期;而迁居上海后,其收藏重点转向南阳汉画像,并积极推动汉画像艺术的海外传播。她特别肯定此次讲座的讲者对待汉画像等历史文物所采取的双重视角:既保持历史研究的严谨态度,更具备艺术审美的眼光。这种“不求历史之真,反求艺术之真”的鉴赏理念,正是通过文艺的普遍性架起古今心灵对话的桥梁——这也是鲁迅文学作品能够成为经典的内在原因。古代石刻虽然承载着特定的丧葬礼仪和意识形态功能,但其真正的文化价值更在于作为艺术创造的永恒结晶,成为滋养后世的精神遗产。鲁迅借助对金石拓片的观摩研究,重构了古人的想象世界,并落实到《故事新编》等虚构文学创作和现代文明批评的杂感书写中,对中国现代艺术审美体系和批评观的建构起到了奠基作用。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响应积极。多位听众分别就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历史沿革、汉画像石的入门专著、汉画像的衍生文创产品和山东石刻游学路线等问题提问,杨老师一一细致回应,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以下为本次讲座视频(精编版)。

 

0 +1
0